海天共一色! 华东院人深耕海洋建设
发布日期:2019/3/2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蓝色正逐渐渗入中国经济的底色。
依托地处沿海的地域优势,华东院是国内最早开展海洋能研究的单位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建成了浙江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并积极推进沿海滩涂及海上风电、潮流能发电、波浪能发电等海洋能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在海岛综合开发、涉海基础设施、滩涂治理等领域不断开拓进取,打造了一项又一项精品工程。
历经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攻坚克难,华东院形成了海洋工程物探、海洋勘察、海洋水文观测、海洋环境调查、海洋环评影响评价、海洋工程设计、海洋工程总承包等装备和人才梯队与技术力量。已先后勘测设计建成海上风电330万千瓦,超过国内全部并网容量的80%,为形成海洋工程业务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洋综合勘测技术
华东院在海洋勘察中率先投入自建自升式勘探平台,目前,拥有3座自升式海洋勘探平台,其中,华东院2号、3号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5米,主体平面长29.0米、宽22.0米,在35米最大作业水深能够满足在7级风及以下进行作业;在20米水深能够在11级风及以下原地抗风,实现在东海、黄海等相关海域熟练作业,具有超强的近海勘测作业能力。
华东院2号自升式平台
华东院3号自升式平台
十多年来,华东院在海洋静探设备及技术方面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拥有潮间带、潮下带静力触探设备及技术,并成功研发出适用于10m水深以内浅海区域的平台式施工设备及技术。同时引进了国际领先、国内唯一的海床式静力触探设备(200kN),适合最大作业水深1500米。配置了多种先进的海洋调查设备,可以开展码头测量、航道疏浚、路由调查、管线探测等多种海洋勘测项目。自主研制了潮位数据遥报系统、水下倾斜监测设备、海上锚系定位设备,可同时承接多个海洋水文观测项目,具备开展20个以上站位同步观测的实力。
风从海上来
华东院作为海上风电行业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参与了国家十三五海上风电规划,承担了江苏、浙江两省海上风电规划工作,具有各层级海上风电专项规划的核心综合技术能力。华东院勘测设计和EPC建设的海上风电自辽宁到广东、东南亚,遍布北黄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具有各类海洋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业绩和经验,累计设计建成各类基础1100余座,亚洲前13座海上升压站,设计建成了中国第一根无过渡段单桩基础、第一座海上升压站、第一根220千伏三芯海缆,全球第一根大直径嵌岩单桩,全球第一个风机基础一体化运输安装项目。通过科研、摸索和实践,华东院创建了我国海上风电基础结构设计理论和技术标准,形成了工程应用完整技术体系。
亚洲已建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滨海北H2#400MW海上风电项目
依托“华东海上风电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海上风电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高端平台承担了多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了海上风电场勘测设计核心技术,培养了一支集“产、学、研、用”于一身的海上风电领域专业技术团队,具备全过程技术咨询和总承包管理综合服务能力。
我院与英国、丹麦、荷兰、德国等领事馆、贸易总署开展常态化交流,华东院是中欧海上风电交流的主要平台,受国家能源局委托,承办了“中丹风电技术交流会”等国际性会议。
中丹风电技术交流会在华东院顺利召开
目前,我院海上风电勘测设计标准、方法、软件等与国际全方面接轨,被世界银行选定开展中国海上风电技术标准国际对标和案例研究。先后主编或参编国家及行业规范13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2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150 余项(美国专利 3 项)、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10余项课题,发表科技论文 50 余篇。
智慧海洋
华东院2012年开始启动海上风电全专业、全过程三维数字化设计,实现海上风电场的可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目前华东院正在开展“O-Wind数字能源服务平台”开发和建设,以海上风电规划设计数据、海洋气象数据、设备监测数据、结构监测数据、并网运行数据、资产评估数据等关键数据为核心,为海上风电全行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信息技术咨询、海上通信方案设计、软件系统开发、数据资产增值等一揽子信息化、智慧化服务。
浙江首个海上风电场——国电普陀6号海上风电场
十余年来,通过扎实细致的技术积淀和科学创新,形成了完整的全过程、全专业的技术能力体系,华东院具有从规划、勘测、设计、EPC及工程数字化、智慧化升级等全产业链的海洋综合勘探和海上风电核心竞争力,海洋业务覆盖全国沿海主要省份,正积极走向国际,已经成为行业最有影响力的优势品牌。
来源: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