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企业动态 > 正文

万事俱备!龙蟠科技陈晓星:国内氢能行业缺的不是产能而是项目

发布日期:2024/5/9

         龙蟠科技,全称为江苏龙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2017年登陆上交所,彼时为主板上市汽车精细化学品企业。


            从上市至今七年时间,龙蟠已成长为以绿色新能源核心材料为主营业务板块的国际化企业集团,旗下拥有30多家全资、控股和参股公司,与全球近百家知名企业实现合作,产品出口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产品包含锂电正极材料、固态电池前驱体、氢能催化剂、碱性电解槽、润滑油、车用尿素及冷却液等。


           在氢能板块,龙蟠科技目前已经完成了涵盖产业上中下游的全面布局。龙蟠对氢能行业有着怎样的认知和研判,日前,氢能前沿专门采访了龙蟠科技氢能事业群总经理陈晓星,寻求答案。


             前瞻:完成“制—储—用”垂直一体化布局


           “2017年上市后,龙蟠开始了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型,进入锂电行业,2019年,我们启动了氢能领域的布局。”陈总介绍说。


             2019年的中国氢能行业还知者寥寥,如果没有2020年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后续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的氢能行业或许不会有今天如此之快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2019年,龙蟠科技已经下注氢能。


            当年10月18日,龙蟠宣布向明天氢能投资8000万元,正式启动与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彼时,龙蟠科技董事长石俊峰表示,此次合作体现了龙蟠科技作为一家传统的车用精细化学品公司,向一家高科技、新能源化学品企业转型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王菊亦在投资仪式现场表示,龙蟠科技前瞻性预判氢能燃料电池产业巨大的发展机遇,战略性投资明天氢能,将进一步优化公司产业布局和产品体系,将为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次合作也拉开了龙蟠科技进军氢能的序幕。


         2020年5月,龙蟠科技成立了江苏铂坦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即现今的江苏铂源催化科技有限公司,中途曾更名为江苏龙蟠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龙蟠科技在氢能领域主要布局了三个板块的业务,分别是碱性电解槽、IV型储氢瓶、催化剂,后为更好发展,三业务分拆,分别对应现今的江苏天蓝智能 、南京精工新材料、江苏铂源催化科技三家公司,至此,龙蟠科技完成了制氢、储氢、用氢上中下游垂直一体化布局,并在三板块取得不俗成绩——


            在上游的制氢领域,去年9月16日,成功下线南京市第一套1000标方碱性电解槽设备;


            在中游的储氢领域,去年5月,龙蟠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款国产9升、12升系列无人机专用IV型储氢瓶样品,填补了“中国制造”在这一领域内的行业空白,此外龙蟠还开发了60升、210升等多种规格的IV型储氢瓶样品;


           在下游的用氢领域,龙蟠今年实现了合金催化剂产品的对外销售,成为国产燃料电池催化剂企业中为数极少的合金催化剂实现装车应用的品牌之一。


           观点:行业缺的不是产能而是项目


           行业快速发展,产能伴随着企业的增多而随之多了起来,个别板块的产能过剩成为热点话题,而此在电解槽板块表现尤为突出。


           一知名行业专家曾表示,电解槽产能过剩,让行业风险持续累积增加,如果不改变这种情况,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将逐步上演。


         “伴随着更多绿氢项目的投产,整个行业从制造端需要有一次革新。”陈晓星认为,在此情况下更为考验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的性能。


            去年9月16日,龙蟠科技“天蓝1号”首台套1000标方电解槽设备正式下线,年产1GW电解槽项目拉开了批量化生产交付的序幕。这台电解槽目前已取得法国必维国际检验集团HAZOP分析和安全仪表系统SIL评估认证、欧盟ATEX防爆认证和中国氢能联盟的“领跑者行动”证书;这意味着“天蓝1号”首台套电解槽设备的各项安全性能指标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据了解,仅仅在首台套电解槽产品的测试费用一项上,龙蟠的投入就接近300万元,这在同类型企业中是比较少见的。对此,陈总认为,这体现了龙蟠对电解槽用户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产品质量意识。


           “电解槽行业的同质化竞争还是比较严重的。”陈总表示,2022年至今,300多家企业纷纷进入制氢设备行业,行业整体呈现出“僧多粥少”的现象,同时大部分企业并不具备独特的产品竞争力,更缺乏能够长期维护大批量电解槽装备的资金、技术和人员实力。


            BNEF《2023年能源转型投资趋势报告》指出,全球为绿色氢项目建造的氢电解槽工厂平均只有10%的产能运行,其中,中国电解槽工厂的产能利用率最低。截至2023年底,全球各地的电解槽工厂每年可生产高达31.7GW的电解槽,几乎是实际需求的17倍,是2024年预计交付量的7倍多。


            对此,陈总认为,这一分析对于产能的定义其实是个“伪概念”。他分析说,由于电解槽装备的复杂性和个性化特点,电解槽企业基本是以销定产,因此对产能的把控会更为灵活,这样算下来的产能利用率实际并没有彭博报告中所认为的那样低。不过这份报告也侧面揭示了当前国内绿氢产业的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缺的不是产能,而是能够有效落地的项目。


            当前,绿氢产业链尚未完全打通,影响了行业发展的速度,尤其是氢气的长距离储运、绿氢的消纳等等环节,都有一系列的实际障碍需要克服。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层面的支持之外,还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按照现阶段情况分析,氢能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亏损运营,所以对企业在可持续经营方面的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企业在此种情况下将面对更为残酷的竞争,行业洗牌已经在进行。在此情况下,具有央国企背景或者上市公司背景的企业将占据优势,并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


            研判:碱性电解槽出海需要耐心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外市场亦面临挑战,但国内氢能企业出海已然成为共识。


        陈总认为,放眼未来,中国氢能企业的出海是必选项。中国氢能产品尤其碱性电解槽相较国外产品拥有成本和价格的优势,但目前来看,在性能指标、认证标准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而且电解槽的单价很高,动辄上百万、数千万元,国外客户在选购时也会比较谨慎,因此,中国电解槽的出海不可能是短期内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过程,中国企业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关注国际市场的同时,陈总认为2024年国内电解槽市场的激烈竞争仍将延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部分企业或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局面。“虽然现在仍然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但是电解槽这个行业可以说是未进蓝海已进红海。”陈总强调,现阶段进入电解槽行业,企业需要做好先赔钱再赚钱的心理准备。


            虽然市场竞争激烈,但对于2024年的中国氢能市场,陈总仍然保持乐观态度,他认为,无论是燃料电池汽车,还是电解槽的装机规模,今年都有可能比2023年翻一番。希望更多的企业携手,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打造中国氢能行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 氢能前沿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