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企业动态 > 正文

工商储要速度更要质量!首航新能源余峰:国内五类大储厂家各具优势

发布日期:2023/11/8


        双碳目标的提出,让我国新能源的地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自身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也让储能技术逐渐成为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支撑并迎来跨越式发展。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33万千瓦/3580万千瓦时,1-6月,新投运装机规模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


         已投运项目数量同样体现出我国新型储能的快速增长。根据央视最新道,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已投运项目数量达850个,是2022年同期的两倍多。


        不过,在市场规模突飞猛进的同时,我国新型储能始终存在经济性、安全性与政策变量等多重因素掣肘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期,「储能100人」采访了多位行业专家、学者、资深从业者等,围绕我国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本期,我们将对话首航新能源集中式储能业务线总裁余峰。作为一名在新能源行业沉淀了十几年的“老兵”,从材料到电芯再到系统集成,余峰实现很多“从0到1”的突破,始终保持着初创者的空杯心态,归零再出发。



         作为技术背景的管理者,余峰拥有多项个人授权专利,其个人科技成果曾获得江阴市科技进步奖,2023储能年度十大人物奖,2019年度储能行业匠心人物奖,2018年度江阴市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奖等荣誉。


         从化工材料领域到海基新能源,余峰一直在做从0到1的事情,第一次是在华峰集团,余峰所在的团队当时用3年时间从6人发展到1600人,在重庆建成了一个现代化工业基地。2016年去海基新能源也是从零开始,余峰及团队曾承接并完成多个大型储能项目,并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完成锂电池储能系统的产品定型和迭代,开发自有PACK集成技术等,累计交付了超过1.5GWh电芯,包括近200个储能项目。


          如今,他又将这种不断创新、持续创业的理念带到了首航新能源。“首航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赋能,深度挖掘产品的价值,并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升级,不断挖掘储能产业链的价值”,余峰说。


         针对当前储能市场上电芯向300Ah+升级的产业现状,余峰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储能电池的发展轨迹可以参照动力电池的发展过程,动力电池经历了各自为战、逐步统一、各具优势,即“分-合-分”的过程。储能电芯的发展非常类似。


         此外,对于如今储能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诸如,工商业储能的发展瓶颈和挑战、储能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国内大储的竞争态势、如何看待电芯厂家进军系统集成等等。在专访中,余峰一一进行了作答。


          以下为专访实录:


       现在储能电芯正在从280Ah向300+过渡,首航作为系统集成商,如何看待储能电芯的发展格局?


        余峰:电芯的过渡,可以分几个维度来理解。首航是站在电芯用户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电芯的升级迭代,作为系统集成商最大的挑战来自尺寸的变化。这会涉及系统架构的全新调整,包括各子系统的重新设计。如今,从280Ah升级到300+Ah,业内出现了304、306、314、320等容量规格,对于我们系统集成商来讲,区别不会特别大,我们在现有的设计当中已经实现了兼容。而大部分领先的集成商都会实现兼容。


         针对储能电芯发展趋势,我个人觉得跟动力电池发展的轨迹比较像。早期阶段电芯供应商都是拿自己的优势产品,自行开发或配合系统集成商开发电池系统,各家电芯的尺寸不尽相同。直到2020年左右,宁德时代率先提出了280。这一尺寸规格,不是储能行业标准,但由部分头部企业主导后,其他厂家快速跟随,逐渐变成了一个行业标准。可以看到在这个阶段,各厂家快速扩大产能建设,形成了产业规模及成本竞争力。


          早期的动力电池也有类似的发展过程,从开始的无行业标准,到后来出现VDA标准规格产品(VDA是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但到2018-2019年,汽车主机厂开始主导根据汽车底盘的设计需求定制开发的电芯型号,如大众有MEB的电池规格,而特斯拉坚持采用了圆柱电芯,作为电芯厂家开始匹配汽车底盘的需求。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到,动力电池分了三个阶段,各自为战,逐步统一,然后又到展现各自优势的阶段,对于电芯形态大致是经历了分-合-分的过程。


         储能电池现在处于第二个阶段,71173这一代产品,通过材料的匹配,不断地去提升容量,预计到延续到2025年,大概一到两年时间,会是300+为主的一个时代。这一阶段结束以后,就会出现了一种“分”法,进入集成商展现优势的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可能一些头部集成商会提出根据系统设计需求,让电芯企业或自有电芯制造能力来定义电芯尺寸,实现电芯的定制化。届时,竞争格局,又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您是做电芯出身的,大部分企业都是动力和储能业务兼顾,也有像海辰这样的专注储能电池企业异军突起。现在电池端迭代速度非常快,未来会不会有一些新的企业出来?


        余峰:这是我们经常在聊的一个话题,在这样一个赛道上,新的企业如何出来?在哪个时间点出来?是有一定的成功路径可以探寻的,我们发现产品迭代的时候,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快速地进入到这个领域,并且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做好快速上产能满足市场交付能力。海辰2019年年底成立的,到2021年开始实现市场交付,2022年就快速切入这个市场,这个节奏就是稍纵即逝,不要说差1年,差半年就已经差别很大。去年之前成立的规模化电芯厂,及时把握住了市场机遇,因为去年相对来说产能比较紧缺,所以时间点非常重要。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光伏领域,虽然说P型的时代,已经有大量成熟产能存在。作为一个新的企业,如何快速的卡位?像一道新能源,这是一个N型的典型的企业,从一开始就布局了N型产品,当N型组建被市场所接受的时候,就快速地进入这个市场。


       关于未来储能,尤其大储的厂家背景各不相同,您觉得他们各自有些优势?


       余峰:未来大储的格局,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具体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五类参与者:


        第一类,电芯厂家。电芯的厂家主要以做直流侧为主,这是基本电芯产品的延伸所决定的。其中,有一些电芯厂家也会委外做直流侧系统集成,交给专业的集成公司去设计生产制造。电芯厂家的优势,主要在于成本控制能力上。今年看到的多个低价投标,往往也是由电芯厂家投出的。


         第二类,以电力电子为核心技术的厂家。他们更多是全系统集成商的身份出现在行业内,比如以阳光电源、华为、科华、首航为代表,通过电力电子的架构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他们一般会开发全套控制系统,对于电网的需求有较深理解。通过软硬件的结合,实现全栈设备的自研。这类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性是比较强的,未来储能系统的竞争,将会从纯硬件的竞争转到系统控制的竞争上,而软件上的竞争通常是较难被模仿的。


          第三类,独立的第三方集成商。他们的特点是专注集成,以直流侧的集成作为核心业务。我认为这部分企业在现今的行业环境下,受到产业上下游挤压,集成商如何实现业务的长期竞争力是行业所关注的问题。


           第四类,以光伏组件、风电整机为主的厂家。他们虽然也是集成商,但是更多的是依托着自己的业务延伸,来做的布局和整个产品的定义规划。比较典型的像天合、晶科等企业,这类企业做储能本身就属于其公司产业链的一部分,或者说有很大一部分的业务方向在自用,和原有业务做协同,客户和界面是相通的。


         第五类,有国央企背景的厂家。像山东电工、南网科技、中车株洲所等等,国央企有一些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比如资金成本优势,民企做不了的项目有时他们可以承接,同时还可以和其他业务做协同,他们已经在储能方向上深度布局,对储能业务是一种刚需的或者强制配制性的业务形态。


         系统集成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程,电芯企业下沉做储能系统集成,会不会影响现有的储能格局?


         余峰:关于系统集成,很多人说这个东西是组装起来的,从形态上似乎是这样,但是要把它做成量产化的、工程化的应用,其实有很多Know how,集成商在上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


         电芯制造和系统集成确实差异是比较大的,电芯厂的思维逻辑是大规模制造降本,同时要控制电芯的质量稳定性、合格率。而系统集成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去搭一个具有领先性的系统,考虑的是整个系统如何实现调度、通信、保护等问题。如何跟电力电子做匹配,做好技术领先与系统控制,像这些都是系统集成商所考虑的问题。所以这两者的能力差异性很大,能够把这两者拉动起来的企业,在业内还是非常少的,这完全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产物。


        加上原有的户储,今年首航已经完成了工商业、大储领域的全系列布局,如今在市场方面有什么样的规划?


         余峰  :工商业储能方面,首航重磅推出的PowerMagic工商业储能系统以高安全性完美适配电网的高准入要求。整机搭载“3+2”安全防护体系,加持水电分离设计,实现内外兼顾,从电芯、机柜到舱体的全方位安全保障。


         而集中式储能系统SOFAR PowerMaster则是首航基于光储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通过全栈自研,融合电力电子、电化学与电网技术打造的一体化集成解决方案,具备更低LCOS、高效灵活、极致安全、智能稳定等特点。


         我们的产品是面向全球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基本是从国内逐步向国外延伸。国内方面,是从大储项目逐步到工商业储能。大储领域,在今年下半年已经初具规模,除了一直在积极地做项目交付之外,还积极参与了近期一些大的招标项目。


          工商业储能领域,首航与渠道厂商、合作伙伴以及一些平台性企业,都在逐步建立合作。8月底,我们发布了工商业储能产品以后,目前已收到不少意向定单,并将逐步实现交付。


         我们的竞争优势包括围绕着逆变器和直流系统的同步自研。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企业以交流侧或直流侧其中一个方向为主业,而我们是同时向两方面渗透。这也是首航对于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技术信心的重要体现。


         目前为止,首航的客户界面,相对而言比较复杂,涉及面也非常广泛,各层次各领域的合作伙伴之间,我们都做到了很好的协同。整体是高举高打的策略,以品牌领先,以产品作为核心驱动力,这样的方式向市场去渗透。


         针对海外市场的话,你们布局的重点会放在哪些地方?


        余峰:长期来看首航对于海外储能市场的布局关注度会更高,与现有业务的协同也会更强,近期在我们传统的优势区域,我们现在已经在对接客户,并签一些明年的框架型的订单。


         我们工商业储能可能会跑得更快一些,大储能领域的推进过程还要有一个能力建设过程。首航在海外投入了很多的兵力,在个海外区域都有比较清晰的业务规划。首航在海外市场的主要客户都是当地知名的大型光伏系统产品供应商和经销商,这也给首航储能在海外的经营发展提供了不小的渠道优势。


       现在国内的工商业市场一片火热,可以说今年刚刚起势,从您的角度来看,它要想实现规模化发展还面临着哪些制约或瓶颈?


          余峰:工商业储能就是早年业内说的用户侧储能,2017年开始很多企业都在做这个领域,也取得了诸多成绩,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当时没有形成大规模推广。今年这波工商业储能热潮,我觉得是存在一个大的发展逻辑和背景的,主要来自于政策的驱动。储能是一个政策驱动性的市场,峰谷电价差套利是储能获得收益的主要模式,这也是工商业储能为什么在浙江最火,广东次之,源于它的收益。而每度电7毛的价差是业内普遍认定的工商业储能实现经济性的门槛,当前全国已经有二十多个省份的峰谷价差超过了7毛,甚至有些省份的尖峰电价差达到了1.4元。未来峰谷电价差有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那么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性也会持续提升。当然政策也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比如未来会不会变成一种现货?或者会变成其他的方式等等。


          在工商业储能全速发展的同时,我也有几点担忧。第一,从整个业态本身来讲,低价投标现象依然严重。在各大招标报价中最低报价屡次被刷新,甚至有的厂家喊出9.9毛的超低价。但实际上,工商业储能对循环寿命要求特别高,而市场上部分厂家的电池运行了4-5个月,衰减就已经很明显了,循环寿命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收益率。比如浙江的IRR,目前能做到15%-17%,如果电池不行,肯定做不到。这对投资商而言,无疑会打退堂鼓。


          第二,老生常谈的安全问题。随着市场的火热,越来越多的厂家进入工商业储能领域,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小厂家认为这没有什么技术门槛,直接把pack堆砌就能出来了。实际上,工商业储能的安全问题比大储更加严峻,大储一般都远离居民区,在比较偏远和空旷的地方,如出现极端安全问题,形成的次生危害相对好一些。而工商业储能都是在园区、厂区,包括像宾馆、酒店之类人口密集的地方,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后期运维问题。工商业储能的分布点比较多,如何去覆盖?其实很多厂家的准备是不够的,或者说他们认为运维、售后不是眼前的事情,等规模做起来以后再说。另外,储能运维的复杂程度远高于光伏,像SOC的准确程度,系统偶发的一些故障,比如通讯故障。因为它是双向的,更别说相应调度,它的问题更多。有部分厂家愿意报低价去抢占市场,很可能他们没有考虑到售后也是一种成本,而且还不低。


         总体来说,工商业储能这个应用场景,从政策到性能和回报率,再到安全和运维,都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但前景非常广阔。


         电池作为一个能量体,储能其实有一定的安全风险,这个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工商业靠近居民区,如果发生安全风险的时候,怎么样去做更好的管控?


       余峰:一般大型大项目都是现场有人值守或管理的。但工商业储能安装在工厂,商业区等一般没有人值班,如发生了问题,无法快速响应,虽然有远程值守,但是远程值守的效果是需要验证的,所以要充分考虑这些设计。


         对于我们来说,第一,像水电分离设计,因为工商业这个产品,实际上水和电的分离是比较重要的,比如说漏液或者其他的,我们完全是水电分离的,哪怕是漏液的时候,都有好的规避的办法。第二,我们认为泄爆很重要。如果爆了,人多的时候爆了就完了,我们参照了像北美的UL9540A、NFPA855这样的一些标准,然后再加上我们自研的保护措施,在产品上做了一些特殊设计,并通过了充分的实物泄爆验证,有效避免了对周边人员的安全伤害。


         您认为未来工商储是不是可以跟光伏一样去跟金融保险等机构合作,从而打消客户的一些融资以及安全方面的担忧?


         余峰:我觉得这个模式一定会出现。如果产品稳定可靠,收益率相对来说是有保证的。随着这两年做的项目以后一些数据慢慢出来后,可以发现收益率其实比光伏的收益率要高。如果IRR做到15%以上,这个商业模式已经成型,在相对比较高的收益率下,一定会有各个相关的产业角色去推动。


         这种模式和户用光伏,户用储能的开发是非常相似的。像正泰安能、天合富家、创维做的就是工商业的户用光伏开发,模式一样,就是有人做开发,有人做投资,有人供设备,有人兜底,也可以提供相应的保险,基本形成了一个闭环,我觉得这个模式已经开始出现了。


来源: 储能100人    作者: 冯优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