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物融合时代下的智慧园区到底怎样“玩”? 看中外智造专家头脑风暴
发布日期:2017/12/8
扫一扫园区里的二维码打开微信小程序,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控制园区里的灌溉、安防等设备,还能预约会议室、健身房和影院音乐厅……在所有网络能连接的地方,数物融合正发生在整座智慧园区里。
智慧园区遍布传感器 共建共享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漫步在数物融合时代的制造业论坛的举办地南京江宁朗坤智慧园,数物融合的元素无处不在。朗坤智慧董事长武爱斌告诉记者,园区里有几百个传感器,分布在土壤、机房、变压器、摄像头、光伏太阳能里等,整个园区都是可以感知,可以智能控制。
慧园更多的是将智能制造体现在互联网平台中,本次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的主题是“聚·融·创·变”, 而朗坤智慧园开发的互联网+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EPC模式平台完全体现了这四个字,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把很多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单位整合在一起,目前,这个平台上汇集了国内近百个海外项目的设计人员、建设者、材料提供方、保险机构,业务覆盖十多个国家,通过这个平台,各方可以达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让用户能找到对应的供应商,让供应商能找到用户。从而达到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的效果,而且通过采集这些数据为这些客户提供远程诊断的能力。
中外专家主题研讨,智能制造的动力来源市场需求

在主题研讨环节,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首席数字化科学家George Westerman先生,自动识别中心创始人、物联网之父Kevin Ashton先生和中国工程院制造业办公室教授,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专家组组长董景辰等与会专家围绕“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驱动因素”、“云服务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管理重构”等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痛点和难点展开研讨。
董景辰教授指出,企业之所以转型智能制造,最根本的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中国制造有量大制造强而设计服务弱、工业体系全而诉求不同、发展时间短工业知识积累少、互联网产业异常发达以及庞大的市场带来的大量数据等特点,因此中国的智能制造是一个全方位的大概念。这就需要为我们的企业拿出一个整体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朗坤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因为唯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发挥出来。

IBM集团资深副总裁Ingo Hoffmann先生以IBM一百多年的历史为例,指出“我们想客户做的,我们自己要先做一遍”,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得变革,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从做打字机到做电脑再到做IT服务,IBM数字化的动力在于,不这么做,IBM就会失去行业中的优势地位。而只有当与客户都是行业领袖时,才能更好服务,共同进步。
物联网之父谈智能制造:不能只沉迷于提高效率

自动识别中心创始人、物联网之父Kevin Ashton向所有的与会者抛出了一个问题——智能制造的下一步是什么?他建议我们不要只沉迷于提高效率,智能制造要用新的制造技术生产出划时代的产品,从而突破制造的局限,这才是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最强驱动力。
就“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管理重构”这个议题,德国国家工程院成熟度指数中心总裁Violett Zeller女士和George Westerman就自我学习与大家分享,Violett Zeller女士认为一个公司要用整体的架构,运用过去的故事去学习,运用先进的科技去自我优化,自我学习,从而实现更高的价值。George Westerman先生指出如何让企业更加智能化,更加善于自我学习,必须要有更加多元化的架构,他还指出女性更擅长于倾听而不急于表达,在这方面可能更出色。

朗坤智慧总裁魏小庆在发言中表示,企业转型过程当中,朗坤不断的去探索,深刻地感受到这种变革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朗坤帮”虚拟企业平台,朗坤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去找销售,去找订单,去联合一切业务领域内的专家,然后通过培训来形成一些标准,一起为客户提供高效的服务,去做一个共商、共建、共赢、共享的平台。正如武爱斌董事长所预言的愿景,未来的公司终将消失,会被虚拟企业平台取代,个人账户就是公司,个人的签名就是公章。
来源: 朗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