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活动资讯 > 正文

红海突围:光伏双压下的转型之战

发布日期:2025/6/14



      光伏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2024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开始集中爆发。严重的供过于求让产业链价格直线跳水。这最终反映在了上市公司的年报上,光伏主产业链上市公司出现了大面积亏损,全球出货前四的组件企业中,仅晶科能源以0.99亿元净利润勉强盈利,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不同程度亏损。


      进入2025年,光伏产业没能迎来期盼中的转折点,反而迎来了全面市场化的“136号文”。在新能源装机规模超1.4亿千瓦,反超煤电装机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迫在眉睫。


  “136号文正式宣布了清洁能源就是主力电源。”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陆川对《能源》杂志记者说。


      不过对于刚刚告别补贴时代的光伏来说,突然的市场化和沉重的产能过剩正在形成残酷的“两面夹击”。


      在高歌猛进之后的大变局中,有人迷茫,有人奋力突围,也有人已经开始寻找下一个风口。


      旧生态终结


      尽管“136号文”中规定的531大限时间已经过去,但政策带来的影响远没有那么快就归于平静。


      例如,136号文要求新增项目参与市场化电价竞标,且集中式电站需12个月内全容量并网。这一要求虽然十分合理,但对于开发过程中经常会遭遇非技术因素限制的集中式电站来说,这无异于被捏住了“命门”。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导致项目无法按期完工,那么就会错失一整年的机制电价。


      极低的容错率会促使开发商更倾向"先并网、后竞价"的保守策略,项目周期被大幅拉长。新能源的投资并网节奏也随之放慢。


      这反映出的是新能源电站在全面参与市场交易之后的巨大不确定性。“新能源电站的商业模式比较纯粹,就是卖电。”陆川说,“以往并网就卖固定电价,差别只是在于电价高低。但是现在电价要素变化了。即便是按期顺利并网,每年的机制电价、市场电价都要重新预测、判断。核心边界要素不停变化。”


      相比于缺乏明确投资模型的集中式电站,分布式光伏显现出更强的韧性。其项目周期短、土地约束少、非技术成本占比低,即便采用"并网后竞价"模式,恢复速度也更快。


      但分布式光伏也并非可以高枕无忧。“如果在年末的机制电价竞争中失利,电站将面临全年现货交易风险,收益完全暴露于波动中。”陆川说。


      电站投资代表了光伏产业的需求,当需求萎缩撞上产能膨胀,降价成为唯一的“逃生通道”。这让产能过剩的负面影响无形中变得更大。


     一面是产能过剩,一面是电站投资的波动。光伏产业的供需两端开始进入剧烈的波动期。在固定电价的时代,光伏产业生态链可以基于上网电价倒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成本和利润空间,进而促成中国光伏过去十年史无前例的降本和技术进步。


      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技术创新集中在了更高效率的电池和组件。这才有了PERC电池的一统江湖和当下的N型电池大混战。


      在当下光伏产业遭遇“双面夹击”的时候,部分企业试图依托新技术突围,但最终结果显示——空间有限。BC电池虽是N型技术方向之一,但量产成本仍比主流TOPCon技术高约0.07元/瓦,在组件价格已低至0.6元/瓦的当下难以商业化。多分片、侧边钝化等“小技改”成为主流,其本质是在效率与成本间寻找平衡点。


      但无论是小技改,还是所谓的下一代电池技术,本质上还是缺乏技术壁垒。TOPCon在实现技术和成本突破之后,很快就被所有人复制。


     更致命的是,在电力市场化交易里,发电量的多少并不能决定电站收益的高低,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关系,效率提升类技术的重要性开始下降。


    “电站端最关心的是电价机制能否支撑收益率,不是组件降几分钱。”陆川直指当前光伏企业面临的困境本质。


      转型求生,寻找新赛道 


    “昨天的业务是制造业,今天的是电站开发,明天的只能是服务。”陆川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说道。面对困局,头部企业已明确战略转向——从重资产的“造组件”转向轻资产的“运营能源”。


     虽然在固定电价的时代,民营企业就不长于集中式电站的投资和持有,但还是会有部分企业涉足集中式电站的投资和运营。


     在全面电力交易的时代,央国企会凭借融资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把集中式电站作为自己的专属战场。民营企业的突破点将会转向分布式光伏。除了分布式项目的投资、持有,潜在的聚合、运维服务等,才是光伏企业真正值得探索的蓝海。


    “央企通常不会涉足分布式光伏运维,这类资产太分散,需要大量人力。”陆川说。


     随着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电站运维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高效、专业的运维服务能够确保光伏电站的稳定运行,提高发电效率,延长电站使用寿命,从而降低电站的运营成本,提升整体收益。


      正泰掌握了超40GW的户用光伏资产管理规模,运维的触角遍及各地。这一巨大的运维网络,不仅能给企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还能够成为新业务开发的潜在基础。


     对于正泰这类早早布局运维的企业,大多已经开始通过引入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电站设备的实时监测、故障预警和精准诊断,提高运维效率和质量。


     当新技术的应用和电力市场化交易的趋势碰撞,光伏企业的新赛道也开始浮现。


    “当下数量庞大的中小工商业主的痛点是高电价,大量分布式光伏的痛点是市场价格波动以及午间低电价。这两者结合,就给虚拟电厂这样的业态创造了机会。”陆川说,“我们可以通过算法预测发电曲线,聚合海量屋顶光伏参与电力交易。这不仅降低用户用电成本,还可通过调峰调频获取收益。如果虚拟电厂再加入储能,又增加了峰谷套利的机会。”


     无论是分布式光伏的聚合或者是更复杂的虚拟电厂,核心就在于资源整合以及数字化交易的能力。正泰已经有了庞大的电站管理规模,在电力交易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创新的业务模式不仅提高了光伏电站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也为正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 136 号文的市场化交易与产能过剩的双重挑战下,光伏行业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也在困境中积极求变。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探索创新新能源生产和消费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


     在电网接入受限区域,企业尝试将分散户用光伏整线汇流升至10kV直供周边企业。“绿电直供定价机制虽未明确,但需求真实存在。”这既缓解了电网压力,也为中小企业提供稳定低碳能源,更能够成为新能源发电的新需求增长点。


     光伏行业正在经历从"政策温室"到"市场丛林"的残酷蜕变。136号文终结了躺着赚钱的时代,却也倒逼企业寻找新的生存法则。当制造端在过剩产能中煎熬,服务端的战役刚刚打响。那些能聚合分布式资源、玩转电力交易、构建虚拟电厂能力的玩家,或许能在新一轮洗牌中抢占先机。


来源:能源新媒 作者:武魏楠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