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突出特征!东盟十国储能爆发在即
发布日期:2025/8/4
东盟各国正通过政策创新加速能源转型,形成各具特色的光伏储能支持体系,呈现三大突出特征:电价补贴与储能激励挂钩,本土化制造要求不断提高,电网升级与消纳能力建设。

一、越南
发展回顾
政策创新:2025年4月推出三维定价机制(技术类型+地理区位+储能配置),北部电价高于南部12%,漂浮式光伏溢价显著,且首次强制要求配储(≥10%光伏容量+2小时时长)方可获最高电价。
项目现状:2024年光伏新增装机仅79MW(累计18.66GW),新政刺激下2025年装机预计回升至1.5-2GW,储能需求同步激增。
机遇
北部高电价驱动:北部光照弱但电价高,亟需高性价比储能平衡发电成本,工商业储能空间广阔。
漂浮光伏+储能潜力:漂浮项目电价溢价25%,中国企业可发挥水域技术优势抢占细分市场。
挑战
本土制造短板:电池产能严重依赖进口(2023年自华进口锂电6亿个),本土产业链薄弱。
电网升级滞后:南部电网过载问题未根本解决,制约大规模光储并网。
二、印度尼西亚
发展回顾
本土化政策(TKDN):要求外资项目设备本地化率达40%,且需印尼国家电力公司(PLN)参股。
标志性项目:廖内群岛2GW光伏+4.4GWh储能项目(宁德时代供应2.2GWh),通过“绿色经济走廊”向新加坡年输电300MWh(2027年投运)。
机遇
新首都建设需求:规划配套10GW光伏+3–4GWh储能,2025年启动招标。
制造本地化红利:宁德时代西爪哇工厂(一期6.9GWh)投产后,可降低物流成本35%+关税12%。
挑战
政策波动风险:2025年废除屋顶光伏净计量政策,转向配额招标,分布式项目停滞。
融资成本高企:光伏项目贷款利率达9–12%,远高于中国4–5%水平。
三、泰国
发展回顾
跨境电力互联:通过LTMS-PIP机制与马来西亚、老挝、新加坡绿电交易,DPPA直购电政策加速工商业配储。
项目突破:诗里纳卡林大坝180MW漂浮光伏+72MWh储能,直供工业园区。
机遇
金融创新支持:DPPA协议配套利率优惠(下浮1.5%),缩短项目回收期至6年。
高端技术溢价:BC组件溢价达0.12美元/W,液冷储能系统可降本0.05元/kWh。
挑战
岛屿项目交付难:离岛物流依赖船运,设备交付周期3个月,成本增加10–15%。
四、新加坡
发展回顾
提前完成目标:裕廊岛285MWh项目投运,提前3年达成200MWh储能目标。
跨国供电模式:投资印尼光储项目进口绿电,弥补本土土地资源限制。
机遇
BIPV技术溢价:钙钛矿柔性组件在建筑一体化应用溢价30%。
区域枢纽定位:主导印尼-新加坡电力走廊,推动跨国绿电交易标准化。
挑战
土地资源稀缺:依赖境外项目输入绿电,本土部署规模受限。
五、马来西亚
发展回顾
本土制造要求:NEM 3.0计划要求户用光伏组件60%本地制造,刺激外资设厂。
产能布局:SynVista雪兰莪州5GWh储能工厂2025年底投产,覆盖系统集成。
机遇
制造生态构建:依托本地工厂降低关税成本,辐射东盟市场。
挑战
技术标准缺失:高温高湿环境储能安全规范尚未统一,增加项目风险。
六、菲律宾
发展回顾
拍卖机制驱动:绿色能源拍卖要求中标项目配储≥15%,2025年光伏新增2.2–3GW。
机遇
离岛微电网需求:巴拉望等岛屿推进光储替代柴油发电,市场空间明确。
挑战
基建滞后:岛屿项目物流周期长达3个月,成本增加10–15%。
七、柬埔寨
发展回顾
国家储能规划:2025年部署20MW储能,2030年扩展至200MW,配套520MW光伏基地。
机遇
清洁能源转型:光储项目将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35%,减少化石能源进口。
挑战
融资渠道匮乏:依赖国际援助,本土资金支持不足。
八、老挝
发展回顾
电网互联参与:通过泰国LTMS-PIP机制出口水电,潜在配套储能调节波动性。
挑战
电网老化:输电设施升级需求迫切,光储并网成本高。
九、缅甸 & 🇧🇳 十、文莱
现状:
缅甸受政局动荡影响,储能项目几乎停滞;文莱依赖油气收入,光储发展缓慢,暂无大型项目规划。
潜在机遇:
文莱拟借壳牌合作试点氢储,缅甸若政局稳定可依托水电资源开发抽水蓄能。
表:东盟主要国家光伏储能政策对比(2025年)

🌏 区域趋势
1.政策精细化:越南三维定价、印尼TKDN等模式推动储能从“可选”变“刚需”,2030年区域装机或突破40GWh(年增28%)。
2.制造本地化:宁德时代(印尼)、SynVista(马来西亚)等基地建成后,区域储能成本或再降30–40%。
3.跨国能源网络:印尼-新加坡电力走廊、泰国LTMS-PIP电网等示范工程,加速形成 “资源互补-绿电共享”区域共同体。
企业需构建 “本地化产能+气候适配技术+政策风控”三维能力(如液冷技术应对湿热、本土设厂规避贸易壁垒),方能在东盟储能爆发期抢占先机。
来源:光伏双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