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到东亚:绿氨出口贸易通道解析
发布日期:2025/7/8
1.全球绿氨出口格局与核心枢纽
绿氨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载体,其贸易网络正以中东、澳大利亚、中国为三大支点,构建覆盖欧美日韩的海运走廊。沙特NEOM新城规划的200万吨/年绿氨项目已完成融资,计划2026年投产,整合4GW可再生能源实现全天候运营。澳大利亚西澳皮尔巴拉地区依托必和必拓、力拓等矿商推动的铁矿石航线绿氨运输研究,目标成为东亚主要供应地。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150万吨/年)、吉林松原等项目通过“风光氢氨醇”一体化模式,将绿氨成本降至2800元/吨,较进口灰氨低15%,锦州港8万立方米低温储罐项目(2026年投产)将形成年转运162万吨的能力,成为东北亚出口枢纽。
2.海运主导的全球贸易路径
(一)欧洲市场通道中东-欧洲红海航线:沙特吉达港至鹿特丹港全程约20-25天,沙特NEOM绿氨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满足南欧化工需求并辐射西北欧。挪威Yara公司的Porsgrunn绿氨通过氨动力船Yara Eyde号(2026年交付)直供德国,年减排1万吨CO₂。
澳大利亚-欧洲好望角航线:西澳黑德兰港至安特卫普航程约35天,超大型液氨运输船(VLAC)如江南造船93000立方米船型(2028年交付)将提升效率。Intermodal预测,到2040年中东和澳大利亚将占全球绿氨出口量的65%以上,其中欧洲进口量位居第二。
中国-欧洲跨洋航线:内蒙古绿氨经铁路运至锦州港,再通过太平洋-印度洋航线至欧洲,中欧班列转海运方案正在测试中。
(二)东亚市场通道澳大利亚-日韩直航:西澳至横滨航程10-14天,日本JERA公司在Hekinan电厂已接收液氨用于掺烧发电。韩国与澳大利亚共建“绿色能源走廊”,计划2030年实现氨燃料发电商业化。
中国-日韩短途海运:锦州港至釜山仅需3-5天,运费约560-615元/吨,吉林松原绿氨经大连港出口至韩国的总成本(含运输)约4200元/吨,需售价5000元/吨实现盈利。
东南亚中转网络:新加坡Sinogas Maritime的双燃料液氨船(2026年交付)支持区域转运,填补印尼、越南等新兴市场需求。
3.港口设施与政策框架支撑
(一)接收端基础设施升级欧洲鹿特丹、安特卫普依托现有化工码头改造,安特卫普-布鲁日港加入瑞典-比利时绿色航运走廊,部署氨燃料客滚船并扩大液氨供应。美国休斯顿凭借3000公里液氨管道和1万座储罐,具备规模化接收能力。日韩横滨、釜山港改造储罐以适应液氨运输,日本碧南电厂已完成20%混氨燃烧测试。
(二)政策与认证体系欧盟通过《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要求绿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化石燃料低70%,并需通过ISCC认证。2025年8月起,欧盟强制执行RED指令下的EN18031网络安全标准,虽不直接涉及绿氨,但强化了供应链数字化合规要求。日本通过“绿色创新基金”补贴绿氨项目,与澳大利亚、印度签订长期供应合同;韩国推动“氢气和氨气发电指南”,计划2030年氨发电占比达3.6%。中国项目需应对欧盟氢能银行拍卖条款限制(中国电解槽比例不超过25%),通过动态储氨技术提升系统效率至67%以降低成本。
4.技术突破与未来趋势
(一)运输技术升级全球首艘氨动力集装箱船Yara Eyde号(1400箱)将于2026年投入挪威-德国航线,采用双燃料发动机实现95%减排。VLAC手持订单达36艘,83%由韩国建造,2027年将集中交付28艘,推动长距离运输成本下降。江南造船为新加坡Jaldhi公司建造的2艘VLAC预计2028年交付,进一步优化亚欧航线运力。
(二)中转枢纽与供应链整合沙特NEOM、新加坡、中国锦州港形成三大中转节点。新加坡与沙特合作建设绿氨枢纽,目标2030年供应500万吨/年。日本JERA与印度ReNew合作的10万吨/年绿氨项目(2030年投产)探索“生产-运输-应用”闭环。澳大利亚-东亚铁矿石航线计划2030年部署20艘氨燃料船,推动绿氨在大宗运输中的应用。
(三)成本竞争力提升绿氨当前成本约1000-1500美元/吨,但随着规模化生产和碳税政策,预计2030年可降至500-800美元/吨。中国内蒙古项目通过动态储氨技术将系统效率提升至67%,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沙特NEOM项目通过可再生能源直供,绿氨成本较传统工艺低30%。
5.挑战与战略建议
供应链稳定性:需建立从可再生能源发电、绿氢生产到液氨储运的全链条韧性,避免因天气波动影响产能。
标准协同:推动各国绿氨认证体系互认,降低贸易壁垒。例如,欧盟RFNBO标准与日本《氨燃料供应链技术战略》需加强对接。
基础设施投资:优先建设专业化液氨码头和加注设施,如挪威弗洛罗峡湾的氨燃料加注网络。
技术创新:加快纯氨燃气轮机(如日本三菱40兆瓦级机型)和船用发动机研发,突破燃烧效率与氮氧化物控制瓶颈。
结论:绿氨贸易走廊的构建不仅是能源运输路线的重构,更是全球产业脱碳的关键抓手。中东、澳大利亚、中国通过海运网络连接欧美日韩,依托政策激励与技术突破,逐步形成“生产-运输-应用”闭环。随着氨燃料船舶商业化和港口设施完善,绿氨有望在2030年后成为国际航运脱碳的核心燃料,推动全球能源格局向零碳转型。
来源:源网荷储创研新视界 作者:胡宏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