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政策落地!零碳园区可申领20%中央资金
发布日期:2025/11/11

在国家“双碳”目标推动下,零碳园区已成为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近期,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出台政策,明确对零碳园区建设提供核定总投资20%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并鼓励地方配套专项债、绿色信贷等多元政策,形成“国家引导、地方联动、市场参与”的推进机制。本文将从政策解读、建设路径、申报指南、标杆案例四大维度,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系统指引。
一、政策红利:20%中央资金+多层配套,零碳园区建设迎来爆发期
1资金支持力度空前
支持比例:零碳园区涉及的供能系统改造、基础设施低碳化、工艺降碳等项目,最高可按核定总投资的20% 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
支持范围:覆盖“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供、氢能应用、分布式能源、碳足迹管理等全链条环节。
地方叠加政策:广东、浙江、湖南等地已出台省级零碳园区专项政策,形成“国家+地方”双轨支持体系,部分园区实际可获得总投资30%以上的综合补贴。
2. 政策依据明确
根据《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发改环资规〔2025〕1228号),零碳园区被列为“低碳示范项目”重点支持类别。
二、建设路径:四大核心任务系统推进零碳转型

三、申报指南:把握关键节点,精准准备申报材料
1申报主体与流程
申报主体: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每省每年推荐不超过2个。
申报流程:园区编制申报材料→报送省级发改委→省级评审推荐→国家发改委审核公示。
2、申报材料清单
申报书:包括园区基本情况、碳排放现状、减排潜力分析等。
建设方案:涵盖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管理四大系统的零碳建设方案。
碳减排测算报告:基于国家核算标准的减排量测算。
3. 时间节点
每年8月22日前提交省级发改委;
次年一季度前国家发改委公布入选名单;
建设周期一般为3-5年,期满验收合格后授予“国家级零碳园区”称号。
四、标杆案例:三大零碳园区实践路径解析
案例1:深圳前海合作区——多能协同的零碳典范
建设内容:构建氢能储能+屋顶光伏+海上风电多能协同系统,绿电占比达75%。实施效果:年减碳18万吨,降低外购电1.2亿度,获中央资金支持占比20%。创新亮点:以虚拟电厂形式参与广东电力现货市场,实现能源协同增值。
案例2:兰州新区——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项目名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总投资3.2亿元,获批中央资金3950万元)。
核心模式: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菌剂等产品,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规模效益:年处理粪污能力30万吨,年产有机肥6.5万吨,减排效果显著。
案例3:佛山三水工业园——交通与能源协同降碳
重点工程:推进天然气锅炉改电工程,布局200辆氢能重卡,配套3座加氢站。
资金结构:中央资金覆盖总投资20%,地方配套10%,企业自筹70%。
减碳效果:年减碳8万吨,物流运输实现零碳化。
结语:零碳园区是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央20%的资金支持传递出明确政策信号:零碳园区建设已从“可选项”升级为“必答题”。园区应把握政策窗口期,通过系统规划、能源重构、产业升级与智慧管理,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抢先布局者,不仅将获得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更将在绿色竞争新格局中赢得战略主动。
来源:碳路者知识库